宛城区人民政府2023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
一、主要成效及做法
(一)落实财政教育投入情况
宛城区2023年财政投入情况普遍良好,确保了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了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1.主要成效
(1)2023年教育经费总投入133,046万元,较上年132945万元增长0.07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7,260万元,较上年96884万元增长9.67%,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107,260万元,较上年87877万元增长18.07%,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91,966万元,较上年73630万元增长19.94%,教育事业费90,667万元,较上年72759万元增长19.76%,教育费附加1299万元,较上年871万元增加32.95%。其他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15,294万元,较上年14248万元增长6.84%。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1,436万元,较上年12441万元减少较多。捐赠收入301万元。事业收入23,924万元,较上年23621万元增长1.27%。
(2)各级各类学校年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情况:
①全区普通幼儿园年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023年度投入12,617万元,2022年度14804万元,2023年较2022年增长-17.33%。
②全区普通小学年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023年度投入53,332万元,2022年度投入46111万元,2023年较2022年增长13.54%
③全区普通初中年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023年度投入36807万元,2022年度投入34487万元,2023年较2022年增长6.30%
④全区普通高中年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023年度投入23,611万元,2022年度投入32203万元,2023年较2022年增长-36.39%,
⑤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023年度为4378万元,2022年度3611万元,2023年较2022年增长17.52%。
2.经验做法
(1)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区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工作,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工作等政策性工作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并按标准足额拨付到各中小学校。
(2)严格规范经费管理工作。一是依托教育事业年报,多渠道核准学生人数为依据的拨付公用经费方法的实施;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在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对学校的经费开支情况,要求学校定期公示财务收支,并监督其经费支出情况。同时严格规范公用经费的使用范围和用途,杜绝超范围开支和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现象发生。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
1.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序推进
宛城区高度重视支持和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们先后出台了《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持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覆盖面方面,8个城区义务教育集团的核心校和成员校之间今年秋期交流轮岗管理人员54人、教师116人,已全部到岗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城乡教育集团组织了联合教研,整体提升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优质均衡;开展“教师大比武”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转变质量增长方式以活动助推“双减”落实,加快缩小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差距,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1)主要成效:为确保我区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有序推进,根据《南阳市宛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宛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宛城区实际,制定印发了《2023年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计划》,并要求各学校结合实际,谋划本校创建工作计划,完善推进措施,确保圆满完成我区2023年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年度任务。
(2)经验做法:①完善经费保障体系,“真金白银”促进均衡。②加强组织领导,畅通协调渠道。成立由主管教育副区长任组长,教体局、财政局、人社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自查整改提升工作,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2.消除大班额
宛城区对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情况开展全面排查,按照城区、乡镇逐校统计大班额情况。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对标对表,制订宛城区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三年行动方案,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做到“一校一策”,实行销号管理。
(1)主要成效: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消除大班额。
(2)经验做法:①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区长任组长,教育、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及时研究消除大班额工作,把消除大班额作为区政府教育重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确保按期完成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三年行动目标任务。②挖潜增班扩容。一是大班额问题严重的学校要整合使用功能教室、活动室、办公用房等资源,最大限度满足课堂教学需求;二是中小学校要按照“安全、实用、有效”原则,对一些校舍进行改扩建。③实施集团化办学,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在乡镇实行“强校+弱校”的“学区制”发展模式,通过送教、走教、整合课程资源等方式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定农村生源,避免了农村生源大量无序涌入中心城区,破解中心城区大班额。
3.乡村标准化学校建设
宛城区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现有91所,学校生均校舍面积基本都在10平方米以上,学校各功能教室齐全,办公用房、师生的生活用房符合标准化学校要求。
(1)主要成效:采取“一校一案”的办法,落实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2)经验做法:①合理设点布校,提高办学效益。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积极开展“两集中”前期准备工作,2023年是宛城区实施“两集中”的第一年,共撤并37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各乡镇布局形成中心小学、村小学、教学点相互关联的合理结构。②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规划和建设。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工作和强力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三是保障学校用地,使用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土地,减少建设费用。④加大投入、整合资金、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持续加大教师培训工作
①认真贯彻落实好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名师培育工程”和“名校长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加强对名师、名校长和名班主任的培养与管理力度,拓展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促进具有宛城特色的名师队伍成长。②继续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③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每年集中培训一定数量的校园长、专任教师。2023年派出教师参加国培、省培200余人次,获批省名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53人、市级名师42人、市级骨干教师166人,推荐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市级最美教师2人。④继续开展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评选工作,组建新的名师工作室,进一步完善优秀教师梯队成长体系,通过“名校长培养基地”“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
5.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
宛城区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政治任务,在2023年全区义务教育辍学学生实现了动态清零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工作,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学生零辍学。
(1)主要成效:2023年全区义务教育辍学学生实现了动态清零。
(2)经验做法:①建好台账。做到底子清、数据准,去向明。②加强台账管理。各学校依托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辍学学生标注登记和动态监测工作,严格按照台账管理要求,及时更新台账信息,做到不漏一校、不漏一人、人账相符。③加强学籍管理。把“一人一籍”“人籍一致”作为控辍保学的重要内容并落实辍学报告制度。④落实“五项管理”“双减”“课后服务”等政策,让学生快乐学习,轻松学习,避免因厌学而辍学。⑤认真落实送教上门。对全区98名不能到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实施送教上门,每月2次,每次4个课时,并建好送教上门档案。
(三)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情况
1.宛城区普惠性资源覆盖率为目前为85%,已于2021年底完成
(1)主要成效:宛城区普惠性资源覆盖率已达标至85%,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经验做法:①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查研究,精准测算和分析本辖区常住人口和学龄儿童的变化状况,摸清底数、找准差距,针对幼儿教育普惠性资源不足、入园难等突出问题,在规划过程中予以重点考虑。②促进民办幼儿园普惠转型。按照《宛城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宛区教体文〔2021〕73号)精神,健全扶持和规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工作机制,对部分规模较大、布局合理,证照齐全、办园规范的民办幼儿园,通过政策引领、教师培训、教研指导等管理方式,支持民办园转型发展为普惠性幼儿园,提升我区普惠性资源覆盖率。
2.宛城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为37.5%,低于国家要求50%的标准
(1)主要成效:虽学前教育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仅达到37.5%,但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经验做法:①全区幼儿园做到合理布局、提高效益、适时调整、就近入园。②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快新建改扩建公办园建设步伐,增加学前公办学位。
3.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
(1)主要成效:截至2022年年底,宛城区在8个乡镇建成公办中心幼儿园16所。农村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5%,远超全区公办园幼儿占比37.5%。
(2)经验做法:①通过加大农村学校附设园的招生力度、加快公办园的建设进度、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②近年来,宛城区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新建南阳市第十八完全学校幼儿园,改扩建宛城区茶庵乡第一中心幼儿园、茶庵乡第二中心幼儿园,共计新增公办园学位数690个。③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两集中”,充分利用闲置校园校舍改建扩建幼儿园,大力发展农村公办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④宛城区公办幼儿园幼教教师全部持证上岗,并全部进行定期注册,落实教师待遇政策。
(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改善情况
全区现有高中学校14所,共有431个教学班,学生21287人,其中公办高中6所,222个教学班,学生10901人;民办高中8所,209个教学班,学生10386人。有教师1592人,其中公办学校教师879人,民办学校教师713人,教师数量能满足高中教育教学需求。
1.主要成效:一是公办高中情况。对公办高中投入3219万元进行改扩建,新增学位2412个。深圳宝安区慈善会捐建的南阳市十中校新教学楼总投资600万元,3月底开工,9月份已投入使用。南阳四职专标准化建设项目利用政府专项债2亿元,10月份已开工建设;二是民办高中情况。民办高中根据现有校舍等条件,新增学位2239个。综上所述,宛城区不存在高中大班额情况,且宛城区已超额完成了高中普及攻坚目标任务。
2.经验做法:一是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增加学位供给。二是严格管控招生计划,不超计划招生。三是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从2019年开始,我区加快了公办普通高中教师招聘工作,近三年共招聘教师428人。四是加大经费投入。近几年,全区为公办学校投入资金累计8.92亿元,宛城区全面落实公办普通高中生均按每生每年1200元拨款,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和课程改革需要。
(五)推进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情况
宛城区政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2023年基本建成机构健全、职责明确、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逐步形成科学完善、覆盖全面、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督政、督学和教育评估监测体系。
1.主要成效
(1)完善教育督导管理体制。①调整充实了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②健全完善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机构设置。③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建立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形成统一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优化教育督导运行机制
①加强对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②加强对学校的督导。完善各类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对学校开展经常性督导,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③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评估监测工作机制,督促、指导全区教育评估监测实施工作。④改进教育督导方式方法。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统筹管理,科学制定督导活动。
(3)健全教育督导结果运用机制
①规范反馈报告制度。②完善整改复查制度。③落实奖励通报制度。④健全追责问责制度。
(4)完善教育督导队伍建设机制
①健全督学工作体系。区政府任命总督学,为教育督导机构配备专职督学;教督委聘用兼职督学、责任督学和教育督导员,中小学校设立学校视导员。②完善督学聘任管理。③加强督学考核培训。④落实督学激励政策。在培养培训、评优树先等方面加大对优秀督学和专职督导人员的支持和倾斜力度。
2.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宛城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工作情况适时听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汇报,研究教育督导工作,解决教育督导的重大问题。(2)加强经费保障。区政府将教育督导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由教育督导机构统筹使用。(3)加强督导检查。
(六)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情况
宛城区形成了全员参与、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新格局,持续保持全系统安全稳定、平稳有序,为我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1.建立了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1)主要成效:①通过“雪亮工程”接入,全区校园建立了立体防控网络监控体系,筑牢了校园安全防线。②通过“护学岗”建设,进一步整肃校园周边治安和交通秩序,改善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有效防止涉校涉生治安案件和交通事故的发生,全力维护学生安全。
(2)经验做法:①区教体局、学校主动和相关部门对接,共同构建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②教育系统加大资金投入,为“雪亮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2.学生欺凌防治
认真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防范校园欺凌专项行动方案》(宛政教督办〔2023〕2号)文件精神,全区各校防欺凌排查、宣传、教育工作有序进行。
(1)主要成效:①各中小学全部制定防治校园欺凌工作制度,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方案。②各学校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定期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访问等加强家校联系,提醒家长关注子女思想动态,加强交流,预防欺凌事件发生。③邀请公安、司法和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法制课堂,通过警示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告知学生实施欺凌行为的严重后果,切实做到明规则、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2)经验做法: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法制讲座,强化警示教育,教育学生知法、学法、用法、守法。通过家校合作,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在家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指导家长科学理性教育子女,不断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3.校园安全保障
(1)主要成效: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按规定做到了“人防、物防、技防”。
(2)经验做法:进一步明确各校校长(园长)是校园安全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和“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工作原则。
4.校园周边治理
(1)主要成效:①社会闲散青年在校边游荡、聚集得到根治。②校门前交通安全隐患问题已解决。③校园周边环境得到净化。
(2)经验做法:①加强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②加强对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的排查,将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的化解和调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③及时向区政法委汇报,积极配合公安、城管、工商、文化等部门联合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顿。④加强宣传、全民动员,保障校园安全。
5.食品安全
(1)主要成效:建立健全学校食堂日常管理随机巡查制度,督促学校建立完善了“把五关、建四制”管理体系。
(2)经验做法:①强化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③强化日常监管,提高保障水平。一是严格学校主体责任;二是强化食堂从业人员直接责任;三是加强饮食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和管理;四是完善“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学校食堂加入食品安全信息化溯源系统。④加强督导检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
二、存在问题
(一)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一是随着我区义务教育条件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大,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二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频次,积极推进“县管校聘”政策落实,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三是中心城区部分学校“大班额”问题的化解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
(二)推进教育普及普惠工作情况。宛城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为34%,低于国家要求50%的标准。
三、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宛城区政府将进一步强化履行教育职责相关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锻长补短,以推动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和落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落实教育财政投入方面。持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障教育财政优先支持,全面促进教育工作。一是加大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力度,保持教育经费投入的“两个只增不减”;二是保障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教育;三是推进“购建贷”工作,加大区级融资力度,为学校建设提供较充裕的资金保障;四是加大教育经费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方面。一是对标《河南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细则》,找差距,补短项;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根本保障;三是持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拓展教师培训渠道,丰富教师培训形式,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实力的提升;四是尽快出台“县管校聘”实施方案,促进区域内教师交流;五是加快中心城区新建和改扩建学校的建设步伐,使其早日投入使用,分流生源,消除大班额。
(三)推进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方面。一是继续保持公办园建设力度;二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两集中”,充分利用闲置校园校舍改建扩建幼儿园,大力发展农村公办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四)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方面。一是在平安校园建设上持续发力,始终紧绷“安全责任大如天”这根弦,进一步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确保全区教育系统安全工作和谐稳定;二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学校意识形态和维护安全稳定工作,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各类安全教育;三是持续加强校园“三防”建设,落实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四是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排查和调处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各种应急演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