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对区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作者: 时间:2024-12-31

               宛区农〔2024〕42号                

办理结果:B

对区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答复

李清昌、高建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小田并大田’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您提出的建议很有见地,对于我区扎实稳妥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会议进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区基本情况

宛城区是全国产粮大县、全省、全市高标准粮田建设先进单位,国土面积6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7万亩,农业人口42.26万人。2024年第一期计划流转13万亩,至目前全区累计流转土地11.6万亩,占流转任务比率为89%。按照“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工作要求稳步开展,各乡镇分三批共上报试点村45个,至目前试点村已达标28个,达标率62.2%。为了推动耕地成方连片,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要求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个“万亩方”,至目前全区8个乡镇均已完成了“万亩方”的规划,规划的8个“万亩方”涉及40个行政村,累计流转土地8.6万亩,占任务比率为107%。在土地流转的区域,依次推进试点村与三家公司(河南豫资、中豫建投和中联重科)土地交付、合同签订、定金支付等工作。目前三家公司累计丈量土地8万亩,占计划流转任务13万亩的61.5%。接下来,我区将继续扎实稳妥推进企业丈量土地、支付定金、设计规划、接收土地等各项工作,保证“小田并大田”这项富民强村的“新引擎”落地、落实、有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是高位推进。宛城区委、区政府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了宛城农业发展现状与掣肘因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市人大带队到盐城外出学习考察、对南阳市整体耕地情况进行调研,来推进“小田并大田”工作开展。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宛城区作为先行先试区,在充分征求宛城区委区政府的意见后,出台了《南阳市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效示范区实施方案》,并授权宛城区制定出台《南阳市宛城区实施“小田并大田”改革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高效落实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和《南阳市宛城区“小田并大田”改革实施办法(试行)》。

二是目标明确。“小田并大田”改革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分两年时间完成30万亩流转任务,其中2024年完成10万亩土地流转任务,建成3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并将2024年10万亩目标任务科学合理的分解至各乡镇。要求各乡镇严格按照3月30日前完成农户和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协议签订,4月30日前完成土地仗量,5月底前完成项目公司和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签订合同,打定金,6月底前全面完成10万亩土地流转任务。

三是高效落实。2024年1月14日,宛城区召开“小田并大田”改革、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工作动员会,区、乡、村、组四级领导干部1300余人参加,规模空前、效果良好。1月19日,全市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现场会在宛城区召开,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自全市动员会召开以来以来,我区共召开“小田并大田”专项工作会议20余次,开展常态化调研观摩活动,八个农口单位作为督导组分包八个乡镇,督导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并组织4次区委书记、区长参加的现场观摩,扎实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工作。

四是试点先行。2024年,结合各乡镇实际,全区确定45个试点村,确定茶庵乡作为整乡推进试点,示范带动全区改革工作有序开展。试点村要求土地流转率必须达到70%以上,新增耕地率达到3%。按照科学规划、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组织实施、复盘总结的闭环管理模式稳步有序的开展“小田并大田”改革工作,分批次压茬推进后续试点村流转任务。

五是注重效益。为扛稳粮食生产安全重任,一直以来,我区都在积极探索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径。通过招商引进企业,实施“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机制。“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建设由区政府平台公司与上市公司、省属国企成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运营收益用于偿还项目贷款。项目建成后,项目公司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达成合作关系,为提供的农业生产服务收取费用,保证公司稳定运营。“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机制破解了重建设、轻管理的瓶颈,最大程度保障农民、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种地大户的根本利益,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了效益的持续增长。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人是改革成功的决定因素,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是做好改革工作的前提,因此解决好农民的出路问题是“小田并大田”改革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一是外出打工。近些年,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迅猛,同样的劳动力就业于第二、三产业的年收入数倍于农业。在群众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以后的今天,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已经不是农民的温饱问题,而是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问题。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外出到城市打工,可实现年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区就业部门、乡村两级组织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永久性、实质性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挣到钱、留得住,为土地流转创造必要条件和有效空间。

二是自己创业。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革,让有想法、有能力、有资本的农民脱开身,自己去创办企业或参与小微创业项目,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创造能力来实现就业。确无一技之长的农民,还可以通过接受职业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管理和经营能力,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来选择行业和工作内容,让他们在创业的道路上更有信心和前途。比如,汉冢乡高新洋家庭农场,在种好自己承包地的基础上,又在本村流转了近千亩耕地,同时组建成立拥有40多台(套)植保机器、耕种地机器、收获机器的农机合作社,他不仅流转了周边群众的土地,还让乡邻在自己的农场里务工,获得分红和工资收入。

三是在家门口就业。利用好村组现有的闲置厂房、车间或门面,招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或代加工企业入驻,积极扶持本乡(镇)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那些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众就近,就地务工。比如,红泥湾镇的宛禾香米线加工企业等,都吸纳了大量的农民群众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去,这些群众把土地流转出去,在获得土地流转金外,还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四是在流转后的经营主体打工。鼓励种植大户让群众从事力所能及的岗位工作,或拿出一部分土地种植蔬菜或其他经济作物,主动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坚定村民土地流转的信心,以增加农民收益确保土地长期流转。比如,高庙镇某村种植大户韦林种植1000亩毛豆,本村村民优先务工,采摘一斤毛豆给群众0.4元劳务费,每人每天可收入80元左右。又如,红泥湾某村种田大户流转土地120亩种植西瓜和辣椒,在西瓜生长的4—5个月时间,每日以80元的报酬,组织周边20余名群众从事压瓜秧、搬运西瓜等。辣椒成长和收获期间,以同样报酬组织群众从事栽苗、采摘等。

五是建设和美乡村。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革,村集体经济壮大后,要将获得的收益反馈到村民中去。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本村的本土特色进行村庄规划,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补齐水电路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乡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休闲娱乐养老场所,真正打造出农民群众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让那些为家乡奋斗一辈子的老年人,能够在舒适的和美乡村中安享晚年。

感谢您对此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热忱欢迎您继续关注我区的农业农村工作,为我们提出更加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24年5月16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区农业农村局 63482669

联系人:李栋梁

抄送:区政协提案委(3份)、区效能服务中心(1份)